图书介绍
马良镇志 1980-200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良镇志 1980-2009](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089484.jpg)
- 湖北省沙洋县马良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湖北省沙洋县马良镇志编纂委员会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良镇志 1980-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3
第一篇 建置9
第一章 历史沿革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建置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置10
第二章 行政区划11
第一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11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行政区划12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行政区划12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行政区划13
第三章 地域变迁14
第二篇 环境 资源19
第一章 地貌植被19
第一节 中部丘陵19
第二节 两湖平原19
第二章 气候20
第一节 气候特征20
第二节 气象要素21
第三章 土壤 生物23
第一节 土壤23
第二节 生物25
第四章 矿藏 水资源27
第一节 矿藏资源27
第二节 水资源27
第三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31
第一章 人口31
第一节 总量构成与分布31
第二节 人口与就业33
第三节 姓氏分布与源流34
第二章 计划生育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
第二节 生育管理37
第四篇 镇村建设43
第一章 镇村建设规划43
第一节 马良镇区规划(一)43
第二节 马良镇区规划(二)43
第三节 姚集乡规划44
第二章 集镇建设45
第一节 马良45
第二节 姚集46
第三章 村组建设46
第一节 居民住房改善46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46
第四章 供水47
第一节 集镇供水47
第二节 乡村供水47
第五章 城建管理48
第六章 电力48
第一节 电力设施49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和照明用电50
第三节 管理机构52
第五篇 交通运输55
第一章 管理机构55
第一节 马良交通管理站55
第二节 马良航务管理站55
第三节 马良航标站56
第四节 马良轮船站56
第五节 马良搬运站56
第二章 陆路56
第一节 道路56
第二节 桥梁57
第三节 运输57
第三章 水路58
第一节 航道58
第二节 港口58
第三节 渡口58
第四节 水运59
第六篇 邮电63
第一章 邮政63
第一节 机构设施63
第二节 邮路63
第三节 业务64
第二章 电信64
第一节 固定电话64
第二节 移动通讯65
第七篇 农业69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变更6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69
第二节 土地农民所有制70
第三节 土地集体所有制70
第二章 土地管理71
第一节 土地规划71
第二节 土地矿产管理72
第三章 种植73
第一节 粮食作物73
第二节 纤维作物75
第三节 油料作物77
第四节 蔬菜78
第四章 水产80
第一节 湖泊养殖80
第二节 堰塘养殖83
第三节 精养鱼池83
第四节 江河捕涝84
第五节 国营集体渔业84
第六节 渔政管理85
第七节 特产86
第五章 林业86
第一节 林业资源87
第二节 植树造林87
第三节 科技推广88
第四节 林业管理88
第六章 畜牧业91
第一节 饲养91
第二节 防疫92
第三节 饲料93
第四节 管理机构94
第七章 农技95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96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97
第三节 害虫天敌99
第四节 管理机构99
第八章 农机100
第一节 机构设置100
第二节 农业机械101
第三节 农机培训102
第九章 农村经营管理104
第一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经营管理104
第二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105
第三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106
第四节 人民公社经营管理108
第五节 农民负担管理112
第六节 农经管理经验和成果113
第八篇 水利117
第一章 堤防117
第一节 堤防工程117
第二节 蓄洪区建设119
第二章 防汛123
第一节 防汛措施123
第二节 汉江防汛125
第三节 围垸防汛127
第三章 抗旱排涝工程128
第一节 引水工程128
第二节 提水工程128
第三节 排涝工程129
第四节 重点水利工程简介131
第四章 水利管理1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132
第二节 管理措施133
第五章 自然灾害133
第一节 旱灾133
第二节 洪灾134
第九篇 工业141
第一章 传统手工业141
第二章 建材工业143
第一节 水泥144
第二节 石料146
第三节 砖瓦146
第三章 其它工业147
第一节 油脂化工147
第二节 塑料、板材148
第三节 建筑业149
第四章 企业管理149
第一节 机构沿革149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149
第十篇 商贸155
第一章 粮油155
第一节 历代粮行155
第二节 粮油购销156
第三节 粮油价格161
第四节 粮油仓储、质检164
第五节 粮油调运、加工165
第六节 管理机构166
第二章 棉花168
第一节 棉花购销168
第二节 棉花价格170
第三节 棉花加工172
第四节 管理机构173
第三章 商业174
第一节 商业所有制174
第二节 商业网点174
第三节 工商户175
第四节 供销社178
第五节 经营管理180
第四章 饮食181
第一节 食品181
第二节 饮食服务181
第十一篇 财税 金融185
第一章 财政185
第一节 财政机构185
第二节 财政收入185
第三节 财政支出187
第四节 财政管理190
第五节 财源建设191
第六节 农村经营管理191
第二章 税务193
第一节 税务机构193
第二节 税务管理194
第三节 灾区减免195
第三章 金融196
第一节 金融机构196
第二节 金融管理198
第三节 保险201
第十二篇 党团组织20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205
第一节 早期党组织20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206
第二章 中共沙洋县(区)马良镇代表大会206
第三章 党的重点工作纪略20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20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210
第三节 党员教育214
第四章 各级党组织领导人名录21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215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216
第三节 沙洋县(区)马良镇217
第四节 沙洋区姚集乡218
第五节 乡、管理区218
第六节 村、生产大队222
第五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228
第六章 妇女联合会229
第七章 工会230
第八章 其他党团协会231
第一节 农会及贫农协会231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231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231
第十三篇 政权235
第一章 民国乡政权235
第二章 新中国人民政权23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236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236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236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23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普选237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人民代表大会238
第三节 马良镇历届人民代表大会238
第四节 姚集乡历届人民代表大会243
第四章 马良镇政府历届领导人名录245
第五章 乡 镇 管理区领导人名录248
第一节 大官桥区马良乡248
第二节 第十区太平乡249
第三节 第十区姚集乡250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八乡252
第六章 社、大队、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名录254
第一节 沙包村254
第二节 张集村254
第三节 耀星村255
第四节 大潮村255
第五节 姚集村256
第六节 花立村256
第七节 张台村257
第八节 沙岭村257
第九节 童元村258
第十节 马台村259
第十一节 保堤村259
第十二节 杨垴村260
第十三节 王港村261
第十四节 金螺村261
第十五节 水闸村262
第十六节 襄河村262
第十七节 邓集村263
第十八节 艾店村263
第十九节 杨堤村264
第二十节 北港村264
第二十一节 李集村264
第二十二节 权城社区265
第七章 政协联络处(组)负责人名录265
第八章 国民党政权部分区、乡、保长名录266
第九章 日伪政权维持会会长名录267
第十四篇 公安 军事 司法271
第一章 公安2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271
第二节 治安管理273
第三节 刑事案件侦破279
第四节 队伍建设280
第二章 军事282
第一节 军事机构282
第二节 驻军283
第三节 民兵284
第四节 兵役285
第五节 战事286
第三章 司法289
第一节 司法机构289
第二节 司法调解290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91
第十五篇 教育296
第一章 管理机构296
第二章 书院私塾296
第三章 幼儿教育301
第一节 发展沿革301
第二节 教育教学302
第三节 幼儿园简介302
第四章 小学教育306
第一节 办学形式306
第二节 管理体制311
第三节 学制变革312
第四节 课程设置312
第五章 中学教育315
第一节 学校建设315
第二节 学校管理317
第三节 学校简介320
第六章 德育工作325
第一节 机构设置325
第二节 教育内容325
第三节 创先评优326
第七章 教育教学研究328
第一节 教研机构328
第二节 教研活动328
第三节 教研成果329
第八章 教师330
第一节 师资330
第二节 教师管理331
第三节 教师待遇331
第九章 成人教育334
第一节 发展沿革334
第二节 教学内容335
第十章 勤工俭学336
第一节 成绩和贡献336
第二节 校办企业简介337
第十六篇 文化341
第一章 文化事业3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41
第二节 文化设施342
第三节 文艺团体343
第四节 文化市场345
第二章 文学艺术346
第一节 新闻通联报道346
第二节 民间文学347
第三节 群众文化350
第四节 文化成果353
第三章 古迹遗址 纪念地354
第一节 古迹遗址354
第二节 革命纪念地357
第四章 广播电视358
第一节 广播358
第二节 电视358
第十七篇 体育 卫生361
第一章 体育361
第一节 群众体育361
第二节 学校体育362
第二章 卫生362
第一节 卫生机构362
第二节 卫生保健367
第三节 农村合作医疗370
第四节 西医 中医371
第十八篇 社会生活381
第一章 民政381
第一节 机构设置381
第二节 优抚安置381
第三节 社会救济383
第四节 社会福利386
第五节 婚丧管理387
第二章 宗教388
第三章 民俗389
第一节 饮食389
第二节 民居390
第三节 节日习俗390
第四节 婚姻习俗391
第五节 生辰习俗392
第六节 丧葬习俗393
第四章 人民生活393
第一节 居民收入394
第二节 食品394
第三节 衣着395
第四节 住房395
第五节 生活用具396
第五章 方言 歇后语 谚语396
第一节 方言396
第二节 歇后语397
第三节 谚语399
第十九篇 人物405
第一章 人物传405
第一节 历代先贤405
第二节 近代人物408
第三节 中共早期革命者411
第二章 人物录413
第一节 革命烈士413
第二节 其他人物418
第三章 人物表419
第一节 马良籍高学历专业人士419
第二节 国家、省级表彰的先进人物422
第三节 市级表彰的先进人物424
第四节 马良籍在外工作人员425
大事记431
附录441
古文441
古诗443
《荆门州志》摘编447
剿匪记450
回忆录454
修志始末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