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学
  • 叶创兴,朱念德,廖文波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0764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47页
  • 文件大小:204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植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绪论8

上篇 植物形态解剖21

第一章 植物细胞21

第一节 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1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1

一、植物细胞的类型21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22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23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34

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36

六、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37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繁殖37

一、有丝分裂37

二、无丝分裂40

三、减数分裂41

第四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42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42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42

第二章 植物组织45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45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45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45

第二节 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59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62

第一节 根62

一、根的生理功能63

二、根与根系63

三、根尖的结构与发育65

四、根的初生结构68

五、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71

六、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73

七、根瘤与菌根76

八、特化的根78

第二节 茎82

一、茎的生理功能82

二、茎的形态82

三、茎尖的结构与发育89

四、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91

五、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95

六、裸子植物茎的结构102

七、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103

八、特化的茎104

第三节 叶107

一、叶的生理功能107

二、叶的形态107

三、叶的起源和发育114

四、叶的结构115

五、叶的生态类型122

六、叶的衰老与落叶124

七、特化的叶126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127

一、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127

二、营养器官生长的相关性130

第五节 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132

第四章 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135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135

一、植物繁殖的类型135

二、常用的营养繁殖及解剖学基础136

第二节 花138

一、花的形态和结构138

二、花各部分的演化144

三、花程式和花图式145

四、花序146

五、花芽分化148

第三节 雄蕊的结构和发育149

一、花药的发育149

二、花粉粒的发育150

三、花粉粒的形态及内含物153

四、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154

五、花药和花粉培养154

第四节 雌蕊的结构和发育154

一、雌蕊的结构154

二、胚珠的发育155

三、胚囊的形成156

第五节 开花与传粉159

一、开花159

二、传粉159

第六节 受精作用161

一、花粉粒的萌发与生长161

二、双受精作用162

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164

第七节 种子和果实165

一、种子和幼苗165

二、果实的形成和类型179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183

第八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185

下篇 植物系统分类193

第五章 藻类植物193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193

一、藻类植物分布193

二、藻类植物分门的依据193

三、藻类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193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195

一、形态结构195

二、繁殖196

三、分类及代表197

四、蓝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198

第三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198

一、形态结构……1198

二、繁殖200

三、分类及代表200

四、裸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01

第四节 甲藻门(Pyrrophyta)201

一、形态结构201

二、繁殖202

三、分类及代表202

四、甲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03

第五节 金藻门(Chrysophyta)203

一、形态结构203

二、繁殖203

三、分类及代表204

四、金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05

第六节 黄藻门(Xanthophyta)205

一、形态结构205

二、繁殖206

三、分类及代表206

四、黄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07

第七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07

一、形态结构207

二、繁殖208

三、分类及代表209

四、硅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10

第八节 绿藻门(Chlorophyta)210

一、形态结构210

二、繁殖211

三、分类及代表212

四、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20

第九节 红藻门(Rhodophyta)221

一、形态结构221

二、繁殖221

三、分类及代表222

四、红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24

第十节 褐藻门(Phaeophyta)224

一、形态结构224

二、繁殖225

三、分类及代表226

四、褐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29

第十一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229

一、依光合色素的演化建立的藻类植物系统树229

二、藻类体型及生活史的演化230

三、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230

第六章 菌物(Fungi)233

第一节 菌物概论233

第二节 黏菌门(Myxomycota)233

一、主要特征233

二、主要类群233

三、黏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236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236

一、主要特征236

二、繁殖及生活史237

三、主要类群238

第四节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238

一、主要特征238

二、主要类群238

第五节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242

一、主要特征242

二、主要类群243

第六节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245

一、主要特征245

二、主要类群247

第七节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252

一、主要特征252

二、繁殖252

三、主要类群253

第八节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262

一、主要特征262

二、主要类群263

第九节 菌物的演化265

第十节 菌物与人类生活265

第七章 地衣(Lichens)268

一、地衣及其形态结构概述268

二、形态结构268

三、繁殖269

四、分类及代表类群271

五、经济及生态意义271

第八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273

第一节 概论273

一、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273

二、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274

三、苔藓植物的分类275

第二节 苔纲(Hepaticae)275

一、形态结构275

二、主要类群275

第三节 角苔纲(Anthocerotae)278

一、形态结构278

二、主要类群278

第四节 藓纲(Musci)279

一、形态结构279

二、主要类群280

第五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283

一、苔藓植物是否是一个自然类群283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284

三、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经济意义286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288

关于维管植物288

一、中柱类型及其演化288

二、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289

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290

一、孢子体290

二、配子体291

三、生活史291

第二节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292

一、形态结构292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292

第三节 石松亚门(Lycophytina)293

一、形态和结构293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293

第四节 水韭亚门(Isoёphytina)296

一、形态结构296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296

第五节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296

一、形态结构297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297

第六节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298

一、形态结构298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300

第七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306

一、蕨类植物经历的地质年代306

二、化石蕨类植物的主要类群306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概述309

第八节 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0

第十章 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313

关于种子植物313

一、种子植物的特征313

二、种子植物的分类314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特征314

第二节 裸子植物分类315

一、苏铁纲(Cycadopsida)316

二、银杏纲(Ginkgopsida)318

三、松柏纲(Coniferopsida)320

四、紫杉纲(红豆杉纲,Taxopsida)333

五、买麻藤纲(Gnetopsida)337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342

一、蕨类植物的孢子囊342

二、胚珠的起源343

三、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343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354

第一节 被子植物概述354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354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356

三、被子植物的分类357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357

一、胡桃目(Juglandales)357

二、杨柳目(Salicales)358

三、山毛榉目(Fagales)360

四、荨麻目(Urticales)362

五、檀香目(Santalales)367

六、蓼目(Polygonales)367

七、中央子目(Centrospermae)369

八、木兰目(Magnoliales)372

九、毛茛目(Ranales)380

十、胡椒目(Piperales)384

十一、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385

十二、藤黄目(Guttiferales)385

十三、罂粟目(Papaverales)390

十四、蔷薇目(Rosales)393

十五、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403

十六、芸香目(Rutales)406

十七、无患子目(Sapindales)409

十八、卫矛目(Celastrales)411

十九、鼠李目(Rhamnales)413

二十、锦葵目(Malvales)414

二十一、堇菜目(Violales)418

二十二、葫芦目(Cucurbitales)419

二十三、桃金娘目(Myrtales)420

二十四、伞形目(Umbellales,Apiales)423

二十五、杜鹃花目(Ericales)426

二十六、报春花目(Primulales)427

二十七、柿树目(Diospyrales,Ebenales)429

二十八、木犀目(Oleales)432

二十九、龙胆目(Gentianales)433

三十、管花目(Tubiflorae)439

三十一、川续断目(Dipsacales)447

三十二、钟花目(桔梗目,Campanulales)448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452

一、沼生目(Helobieae)452

二、百合目(Liliiflorae)454

三、灯心草目(Juncales)458

四、鸭跖草目(Commelinales)459

五、禾本目(Graminales,Poales)459

六、棕榈目(Palmales,Arecales)464

七、佛焰花目(Spathiflorae)465

八、露兜树目(Pandanales)468

九、莎草目(Cyperales)468

十、姜目(襄荷目,Zingiberales,Scitamineae)470

十一、兰目(微子目,Orchidales,Microspermae)473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477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477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482

第十二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500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500

一、地球的演化及植物的系统发育历程500

二、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建立505

第二节 植物系统学的动态简介506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506

二、分支系统学518

常用植物学术语解释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