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医学5+3“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医学5+3“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学 第2版
  • 孙冰著 著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5378675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医学5+3“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医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中医学2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源流2

一、先秦、秦汉时期2

二、魏、晋、隋、唐时期3

三、宋、金、元时期4

四、明清时期4

五、近代和现代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7

一、整体观念7

二、辨证论治9

三、恒动观念11

第三节 中医学的预防学说及措施12

第四节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14

一、司外揣内14

二、援物比类14

三、整体合参15

四、中和思维15

第五节 中西医学的比较15

一、中西医发展历史的比较15

二、中西医人体观的比较16

三、中西医疾病观的比较16

四、中西医整体观的比较17

五、中西医方法论的比较17

第六节 中医学人文精神与大医精诚17

第七节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发展前景19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19

二、国内外发展前景20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观23

第一节 气一元论23

一、古代哲学气与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23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24

第二节 阴阳学说26

一、阴阳的概念2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28

第三节 五行学说31

一、五行的概念3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35

第三章 中医学的人体观39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3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39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39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39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40

第二节 脏腑41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41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46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47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48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50

一、精50

二、气51

三、血52

四、津液53

五、神54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54

第四节 体质55

一、中医体质的概述55

二、体质的分类56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57

第四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60

第一节 病因60

一、外感病因60

二、内伤病因64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66

四、其他病因67

第二节 病机68

一、邪正盛衰68

二、阴阳失调69

三、气血失调70

第五章 诊法73

第一节 望诊73

一、望神73

二、望色74

三、望形体75

四、望动态76

五、望头面、五官、躯体、二阴和皮肤77

六、望排出物83

七、望小儿指纹84

八、舌诊85

第二节 闻诊87

一、听声音87

二、嗅气味89

三、病室之气89

第三节 问诊90

一、问寒热90

二、问汗91

三、问疼痛92

四、问饮食口味93

五、问睡眠94

六、问大小便94

七、问小儿及妇女96

第四节 切诊97

一、脉诊97

二、按诊102

第六章 辨证106

第一节 八纲辨证106

一、表里辨证106

二、寒热辨证108

三、虚实辨证109

四、阴阳辨证11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12

一、气病辨证112

二、血病辨证113

三、津液病辨证113

四、气血津液兼病辨证114

第三节 脏腑辨证11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8

三、脾与胃病辨证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1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3

六、脏腑兼病辨证124

第四节 六经辨证概要126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127

二、六经辨证127

三、六经辨证的传变12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128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128

二、卫气营血辨证128

三、卫气营血的传变128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131

第一节 防治原则131

一、治未病原则131

二、治已病原则132

第二节 治法136

一、治法的基本概念136

二、常用治法136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14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142

一、概念142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142

三、中药的产地和采集143

四、中药的炮制143

五、中药的性能143

六、中药的用法145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147

一、概念147

二、方剂与治法147

三、方剂的配伍目的与基本结构147

四、方剂的剂型148

第三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148

一、解表药与解表剂148

二、清热药与清热剂155

三、泻下药与泻下剂166

四、温里药与温里剂170

五、理气药与理气剂、和解剂173

六、理血药与理血剂178

七、补益药与补益剂183

八、固涩药与固涩剂194

九、祛痰止咳平喘药与祛痰止咳平喘剂198

十、祛湿药与祛湿剂203

十一、祛风湿药与疏散外风剂209

十二、平肝息风药与平息内风剂212

十三、安神药与安神剂215

十四、开窍药与开窍剂218

十五、消食药与消食剂220

十六、催吐药与催吐剂222

十七、驱虫药与驱虫剂223

十八、外用药与外用剂224

下篇 临床中医学232

第九章 针灸学232

第一节 经络232

一、经络的概念232

二、经络学说的内容233

三、十二经脉234

四、奇经八脉235

五、经络的作用236

六、经络的应用236

第二节 腧穴237

一、腧穴的分类237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238

三、腧穴定位方法239

第三节 十四经脉常用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241

第四节 针灸法264

一、针法264

二、灸法270

第五节 针灸治疗272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272

二、选穴原则273

三、配穴方法274

四、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274

第六节 其他疗法280

一、耳针疗法280

二、推拿疗法283

三、拔罐法285

四、穴位注射法286

五、穴位埋线法287

第十章 内科常见病证291

第一节 感冒291

第二节 内伤发热294

第三节 咳嗽296

第四节 喘证300

第五节 血证303

第六节 胸痛309

第七节 心悸311

第八节 不寐314

第九节 郁证316

第十节 胃痛318

第十一节 便秘321

第十二节 泄泻324

第十三节 胁痛327

第十四节 黄疸329

第十五节 臌胀332

第十六节 头痛335

第十七节 眩晕338

第十八节 中风341

第十九节 水肿344

第二十节 淋证347

第二十一节 遗精350

第二十二节 腰痛352

第二十三节 痹证354

第二十四节 痿证357

第二十五节 消渴359

第十一章 其他常见病证362

第一节 月经不调362

第二节 闭经369

第三节 崩漏372

第四节 痛经375

第五节 妊娠恶阻378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380

第七节 带下病381

第八节 缺乳384

第九节 疳积386

第十节 肿瘤387

附录391

附录一 名词术语索引391

附录二 中药索引396

附录三 方剂索引400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