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金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179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22页
- 文件大小:343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人体结构-高等学校-教材;人体-机能(生物)-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内容1
(一)正常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1
(二)人体遗传学的研究内容1
(三)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内容1
(四)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2
二、人体的组成2
三、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2
(一)解剖学姿势2
(二)方位术语2
(三)轴和面3
四、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方法3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3
(二)结构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4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4
(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4
第一篇 正常人体结构5
第一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5
第一节 细胞5
一、细胞膜6
(一)细胞膜的结构6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6
二、细胞质7
(一)基质7
(二)细胞器7
(三)包含物8
三、细胞核8
(一)核膜9
(二)核液9
(三)核仁9
(四)染色质9
第二节 基本组织9
一、上皮组织9
(一)被覆上皮9
(二)腺上皮与腺13
二、结缔组织14
(一)固有结缔组织14
(二)软骨组织与软骨20
(三)骨组织与骨23
(四)血液25
三、肌组织29
(一)骨骼肌29
(二)心肌33
(三)平滑肌33
四、神经组织(参见本篇第九章神经系统)34
第二章 运动系统35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36
一、概述36
(一)骨36
(二)骨连结38
二、躯干骨及连结40
(一)躯干骨40
(二)躯干骨连结44
三、颅骨及连结46
(一)颅的组成46
(二)颅的整体观49
(三)新生儿颅骨的特征及生后变化50
(四)颅骨的连结51
四、四肢骨及连结52
(一)上肢骨及连结52
(二)下肢骨及连结57
第二节 骨骼肌65
一、概述65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65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65
(三)肌的辅助结构66
二、头颈肌67
(一)头肌67
(二)颈肌68
三、躯干肌70
(一)背肌70
(二)胸肌71
(三)膈72
(四)腹肌73
(五)会阴肌75
四、上肢肌75
(一)上肢带肌76
(二)臂肌77
(三)前臂肌77
(四)手肌77
(五)上肢的局部结构78
五、下肢肌78
(一)髋肌78
(二)大腿肌79
(三)小腿肌80
(四)足肌80
(五)下肢的局部结构80
第三章 消化系统81
第一节 概述81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81
二、内脏的概念82
三、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82
(一)中空性器官82
(二)实质性器官82
四、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82
(一)胸部的标志线82
(二)腹部的分区83
第二节 消化管83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83
(一)黏膜83
(二)黏膜下层83
(三)肌层84
(四)外膜84
二、口腔84
(一)口唇和颊84
(二)腭84
(三)舌84
(四)牙85
(五)口腔腺86
三、咽88
(一)鼻咽88
(二)口咽88
(三)喉咽88
四、食管88
(一)食管的形态和位置88
(二)食管的微细结构特点89
五、胃89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90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90
(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90
六、小肠93
(一)小肠的形态与分部93
(二)小肠壁的微细结构特点94
七、大肠96
(一)盲肠和阑尾96
(二)结肠97
(三)直肠97
(四)肛管98
第三节 消化腺98
一、肝99
(一)肝的形态99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100
(三)肝的微细结构100
(四)肝的血液循环102
(五)肝外胆道102
二、胰103
(一)胰的位置和形态103
(二)胰的微细结构104
第四节 腹膜105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105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106
(一)腹膜内位器官106
(二)腹膜间位器官106
(三)腹膜外位器官106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106
(一)网膜和网膜囊106
(二)系膜108
(三)韧带108
(四)腹膜陷凹109
第四章 呼吸系统110
第一节 呼吸道111
一、鼻111
(一)外鼻111
(二)鼻腔111
(三)鼻旁窦112
二、咽112
三、喉112
(一)喉的位置112
(二)喉软骨及连结112
(三)喉肌114
(四)喉腔114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115
(一)气管115
(二)主支气管115
(三)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116
第二节 肺116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116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117
三、肺的微细结构117
(一)导气部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118
(二)呼吸部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119
四、肺的血管120
第三节 胸膜与纵隔121
一、胸膜121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121
(二)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121
二、纵隔122
(一)纵隔分界123
(二)纵隔的分部123
(三)纵隔的内容123
第五章 泌尿系统124
第一节 肾124
一、肾的形态124
二、肾的位置125
三、肾的被膜126
(一)纤维囊126
(二)脂肪囊126
(三)肾筋膜126
四、肾的剖面结构127
五、肾的微细结构127
(一)肾单位127
(二)集合小管130
(三)球旁复合体130
六、肾的血液循环130
第二节 输尿管道131
一、输尿管131
(一)腹部131
(二)盆部132
(三)壁内部132
二、膀胱132
(一)膀胱的形态和分部132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133
(三)膀胱壁的结构133
三、尿道134
第六章 生殖系统135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136
一、内生殖器136
(一)睾丸136
(二)输精管道139
(三)附属腺140
二、外生殖器141
(一)阴囊141
(二)阴茎141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143
一、内生殖器144
(一)卵巢144
(二)输卵管147
(三)子宫147
(四)阴道151
二、外生殖器151
(一)阴阜151
(二)大阴唇151
(三)小阴唇151
(四)阴道前庭151
(五)阴蒂152
(六)前庭球152
(七)前庭大腺152
第三节 乳房和会阴152
一、乳房152
(一)乳房的位置和形态152
(二)乳房的结构153
二、会阴154
第七章 脉管系统155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155
一、概述155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155
(二)血液循环途径156
二、心157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157
(二)心腔的结构159
(三)心的结构161
(四)心的传导系统162
(五)心的血管163
(六)心包163
(七)心的体表投影164
三、血管概述164
(一)血管的吻合及侧支循环164
(二)血管壁的一般结构165
(三)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166
四、肺循环的血管167
(一)肺循环的动脉167
(二)肺循环的静脉168
五、体循环的动脉168
(一)主动脉168
(二)头颈部动脉169
(三)锁骨下动脉和上肢的动脉170
(四)胸部的动脉174
(五)腹部的动脉175
(六)盆部和下肢的动脉179
六、体循环的静脉181
(一)上腔静脉系183
(二)下腔静脉系186
第二节 淋巴系统192
一、淋巴管道192
(一)毛细淋巴管192
(二)淋巴管193
(三)淋巴干193
(四)淋巴导管193
二、淋巴器官193
(一)淋巴结194
(二)脾199
(三)胸腺200
第八章 感觉器202
第一节 概述202
第二节 视器202
一、眼球203
(一)眼球壁203
(二)眼球内容物204
(三)眼球的折光功能和调节205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207
二、眼副器208
(一)眼睑209
(二)结膜209
(三)泪器209
(四)眼外肌210
三、眼的血管和神经211
(一)动脉211
(二)静脉211
(三)神经211
第三节 前庭蜗器211
一、外耳212
(一)耳廓212
(二)外耳道212
(三)鼓膜212
二、中耳212
(一)鼓室212
(二)咽鼓管214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214
三、内耳214
(一)骨迷路214
(二)膜迷路215
第四节 皮肤216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216
(一)表皮216
(二)真皮218
二、皮肤附属器219
(一)毛219
(二)皮脂腺219
(三)汗腺220
(四)指(趾)甲221
第九章 神经系统222
第一节 概述222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222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23
(一)神经元223
(二)神经胶质细胞225
(三)神经纤维225
(四)神经末梢226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227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227
(一)灰质和白质227
(二)神经核和神经节228
(三)纤维束和神经228
(四)网状结构22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28
一、脊髓228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228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229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229
(四)脊髓的功能230
二、脑干230
(一)脑干的外形231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232
(三)脑干的功能234
三、小脑234
(一)小脑的位置与外形234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234
(三)小脑的功能234
四、间脑235
(一)背侧丘脑235
(二)上丘脑235
(三)后丘脑235
(四)下丘脑235
(五)第三脑室236
五、端脑236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236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237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240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240
(一)硬膜240
(二)蛛网膜241
(三)软膜241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242
(一)脑的血管242
(二)脊髓的血管244
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244
四、血-脑脊液屏障245
第四节 周围神经系统245
一、脊神经245
(一)脊神经的组成245
(二)脊神经的前支246
二、脑神经251
(一)嗅神经252
(二)视神经252
(三)动眼神经252
(四)滑车神经252
(五)三叉神经252
(六)展神经253
(七)面神经253
(八)前庭蜗神经254
(九)舌咽神经254
(十)迷走神经254
(十一)副神经255
(十二)舌下神经255
三、内脏神经256
(一)内脏运动神经256
(二)内脏感觉神经259
第五节 神经传导通路260
一、感觉神经传导通路260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神经传导通路260
(二)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神经传导通路261
(三)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神经传导通路262
(四)视觉传导通路262
二、运动传导通路262
(一)锥体系262
(二)锥体外系264
第二篇 人体早期发育265
第一节 生殖细胞的发育265
一、精子的成熟与获能265
二、卵子的成熟265
第二节 受精266
一、受精的过程267
二、受精的意义267
第三节 胚胎早期发育268
一、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268
(一)卵裂268
(二)胚泡形成268
(三)植入269
二、二胚层形成期271
(一)内胚层的形成271
(二)外胚层的形成272
(三)胚外中胚层的形成272
三、三胚层形成期272
(一)原条的形成272
(二)中胚层的形成272
四、胚层分化274
(一)外胚层的分化274
(二)中胚层的分化274
(三)内胚层的分化275
五、胚体的形成277
第四节 胎膜和胎盘277
一、胎膜277
(一)羊膜277
(二)绒毛膜278
(三)卵黄囊280
(四)尿囊280
(五)脐带280
二、胎盘280
(一)胎盘的结构280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280
第五节 胎儿外形特征282
一、胎儿外形特征282
二、胚胎龄的推算282
第六节 双胎、多胎和联胎282
一、双胎282
二、联胎283
三、多胎284
第三篇 人体结构与功能的遗传285
第一章 人体的遗传物质285
第一节 基因与基因组285
一、基因结构286
(一)外显子和内含子286
(二)侧翼序列286
二、基因功能287
(一)遗传信息的储存287
(二)基因的复制287
(三)基因的表达287
三、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288
(一)基因组288
(二)基因组计划288
四、基因突变289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289
(二)基因突变的特性289
(三)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289
(四)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290
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290
一、染色质291
(一)染色质的结构291
(二)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291
(三)性染色质291
二、染色体291
三、染色体畸变292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292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293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295
第一节 分离定律295
一、分离现象295
二、对分离现象的遗传分析296
三、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297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297
一、自由组合现象297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遗传分析297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298
第三节 连锁与互换定律298
一、完全连锁遗传(连锁定律)298
二、不完全连锁遗传(互换定律)299
三、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299
四、互换率300
第三章 单基因遗传301
第一节 常染色体遗传301
一、家系调查与系谱分析301
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02
(一)完全显性遗传302
(二)不完全显性遗传303
(三)不规则显性遗传304
(四)共显性遗传304
(五)延迟显性遗传304
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04
第二节 性连锁遗传306
一、X连锁显性遗传306
二、X连锁隐性遗传307
三、Y连锁遗传309
第三节 单基因遗传的有关问题309
一、表现度和外显率309
(一)表现度309
(二)外显率310
二、表型模拟310
三、基因多效性和遗传异质性310
(一)基因多效性310
(二)遗传异质性310
四、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310
(一)从性遗传310
(二)限性遗传311
五、遗传早发311
六、遗传印迹311
第四章 多基因遗传313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理论313
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313
二、多基因遗传假说314
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314
第二节 人类的多基因遗传315
一、易患性和阈值315
二、遗传率316
三、人类多基因变异特点316
第五章 染色体遗传318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核型318
一、人类染色体核型318
(一)显带染色体318
(二)高分辨显带染色体319
二、细胞遗传学检查319
(一)染色体检查319
(二)性染色质检查320
第二节 人类的染色体异常321
一、常染色体异常321
(一)三体综合征321
(二)猫叫综合征(5q-综合征)323
二、性染色体异常323
(一)Klinefelter综合征324
(二)Turner综合征324
(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325
第六章 线粒体遗传327
第一节 线粒体遗传特征327
一、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327
二、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328
(一)mtDNA具有半自主性328
(二)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与核基因组的通用密码有所不同328
(三)mtDNA的突变率极高328
(四)mtDNA具有阈值效应329
(五)mtDNA呈母系遗传329
(六)mtDNA异质性与均质性329
第二节 线粒体DNA突变329
一、线粒体DNA突变329
二、线粒体DNA突变的表型效应329
第七章 体细胞遗传331
第一节 体细胞遗传与肿瘤331
一、体细胞遗传特征331
二、肿瘤发生的遗传现象331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332
(二)染色体异常与肿瘤332
第二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333
一、体细胞突变333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333
(一)癌基因333
(二)抑癌基因334
第八章 人体发育及行为的遗传控制335
第一节 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335
一、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控制335
(一)母源效应基因336
(二)分节基因336
(三)同源异型基因336
二、双亲基因组对发育的不同影响336
第二节 行为的遗传控制337
一、行为的遗传现象337
(一)单基因行为337
(二)多基因遗传行为337
(三)染色体遗传的行为338
二、行为遗传的特点338
(一)基因参与了获得性行为的形成338
(二)遗传或环境因素对同一行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作用不同338
第九章 遗传服务340
第一节 遗传服务概述340
一、遗传服务概念340
二、遗传服务特点341
三、遗传服务目的341
第二节 遗传服务内容341
一、遗传服务项目341
(一)遗传咨询341
(二)遗传检查341
(三)基因治疗341
(四)辅助生殖342
二、遗传服务遵循的医学伦理学一般原则342
第四篇 正常人体功能343
第一章 正常人体功能导论343
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43
(一)新陈代谢343
(二)兴奋性343
(三)适应性344
(四)生殖344
二、人体功能的调节344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344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345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47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347
一、单纯扩散347
二、易化扩散348
(一)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348
(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349
三、主动转运349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349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350
四、出胞和入胞350
(一)出胞350
(二)入胞350
第二节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351
一、静息电位351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351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351
二、动作电位352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352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352
(三)动作电位特征353
(四)动作电位的意义353
三、兴奋的引起与传导354
(一)局部电位354
(二)兴奋的传播355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355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355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355
(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356
(三)传递特点356
(四)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356
二、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356
(一)肌管系统356
(二)兴奋-收缩耦联356
三、骨骼肌收缩形式356
(一)骨骼肌的特殊结构356
(二)粗、细肌丝蛋白质组成357
(三)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357
(四)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358
第三章 血液生理功能359
第一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360
一、血液的组成360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360
(一)血浆蛋白361
(二)无机盐361
(三)非蛋白氮化合物361
(四)其他成分36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361
(一)颜色361
(二)血液的密度362
(三)血液的黏度362
(四)酸碱度362
(五)血浆渗透压362
第二节 血细胞363
一、红细胞363
(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363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364
(三)红细胞生成与破坏364
二、白细胞366
(一)白细胞的生理功能366
(二)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367
三、血小板367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67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368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68
一、血液凝固368
(一)凝血因子369
(二)凝血过程369
二、抗凝和促凝371
(一)抗凝物质371
(二)加速或延缓血凝的方法371
三、纤维蛋白溶解371
(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371
(二)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372
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373
一、血量373
二、红细胞血型373
(一)ABO血型系统374
(二)Rh血型系统374
三、输血原则375
(一)输血前必须血型鉴定375
(二)同型血相输375
(三)交叉配血试验375
四、输血的几种类型376
第四章 心血管功能377
第一节 心脏生理377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378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78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380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384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384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385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387
(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389
(五)心力储备389
第二节 血管功能390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390
(一)血流量390
(二)血流阻力391
(三)血压391
二、动脉血压392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392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392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93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394
(一)静脉血压394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395
四、微循环395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396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396
五、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397
(一)组织液的生成397
(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399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99
一、神经调节400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400
(二)心血管中枢401
(三)心血管反射401
二、体液调节402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40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403
(三)血管升压素403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404
(五)激肽404
(六)心房钠尿肽404
(七)其他404
三、局部血流调节405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405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405
第五章 呼吸过程和调节407
第一节 肺通气408
一、肺通气原理408
(一)呼吸运动408
(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409
(三)肺通气的阻力411
二、肺通气功能评定412
(一)肺容量412
(二)肺通气量412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413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413
(一)气体的分压差413
(二)气体的分子量与溶解度413
二、肺换气414
(一)肺换气414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414
三、组织换气415
(一)组织换气415
(二)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415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15
一、氧的运输415
(一)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415
(二)血氧饱和度416
(三)氧离曲线及影响因素416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417
(一)碳酸氢盐的形式417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417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418
一、呼吸的中枢418
(一)呼吸的基本中枢418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419
(三)上位脑对呼吸运动的调节419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419
(一)机械感受器反射419
(二)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420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423
第一节 概述423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423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423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424
二、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液的功能424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425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作用425
(二)内在神经系统426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426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426
一、唾液及其作用427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427
(二)唾液的作用427
二、咀嚼、吞咽和蠕动427
第三节 胃内消化428
一、胃液及其作用428
(一)盐酸428
(二)胃蛋白酶原428
(三)黏液428
(四)内因子429
二、胃的运动430
(一)胃的运动形式及意义430
(二)胃排空430
(三)呕吐430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431
一、胰液及其作用431
(一)胰液的性质和成分431
(二)胰液的作用431
二、胆汁及其作用432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432
(二)胆汁的作用432
(三)胆囊的功能432
三、小肠液及其性质、成分和作用432
四、小肠的运动433
(一)紧张性收缩433
(二)分节运动433
(三)蠕动433
(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434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434
一、大肠液及其作用434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434
三、大肠的运动与排便434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434
(二)排便435
第六节 吸收435
一、吸收过程概述436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437
(一)糖的吸收437
(二)蛋白质的吸收438
(三)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438
(四)无机盐的吸收438
(五)维生素的吸收439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440
第一节 能量代谢440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440
(一)能量的来源440
(二)能量的去路441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41
(一)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441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42
三、基础代谢442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443
一、人体的体温正常值和生理变异443
(一)人体体温正常值443
(二)体温生理变异444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445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445
(二)散热过程445
三、体温调节446
(一)温度感受器446
(二)体温调节中枢447
(三)体温调节机制447
第八章 肾的排泄449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450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450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450
(二)有效滤过压450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451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452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453
(二)几种物质的重吸收453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456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457
(一)分泌H+457
(二)分泌NH3457
(三)分泌K+458
(四)其他物质的排泄458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459
一、抗利尿激素459
(一)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459
(二)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459
二、醛固酮460
(一)醛固酮的来源及作用460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460
第三节 尿液的贮存及其排放461
一、尿液461
(一)尿量461
(二)尿的理化性质461
二、排尿462
(一)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及其作用462
(二)排尿反射462
第九章 神经系统464
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464
一、神经元与突触465
(一)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465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465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466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466
(五)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466
二、神经递质468
(一)外周神经递质和以外周神经递质命名的神经纤维468
(二)中枢神经递质468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468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468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469
(三)中枢抑制470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472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472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472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472
(二)感觉投射系统473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473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473
(二)内脏感觉代表区474
(三)本体感觉代表区474
(四)视觉代表区474
(五)听觉代表区474
(六)嗅觉代表区和味觉代表区475
四、痛觉475
(一)皮肤痛觉475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475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7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76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476
(二)牵张反射477
(三)牵张反射的反射弧477
(四)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478
(五)脊休克478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478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478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479
(三)去大脑僵直479
三、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79
(一)帕金森病479
(二)舞蹈病480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0
(一)前庭小脑480
(二)脊髓小脑481
(三)皮质小脑481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1
(一)大脑皮质运动区481
(二)运动传导通路482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83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主要功能及其意义483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483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484
二、自主神经的外周递质和受体485
(一)胆碱受体485
(二)肾上腺素受体485
三、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87
(一)脊髓487
(二)脑干487
(三)下丘脑487
(四)大脑皮质488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488
一、条件反射488
(一)条件反射的建立488
(二)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489
(三)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489
(四)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489
二、学习与记忆489
(一)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489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490
三、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490
(一)四种语言中枢490
(二)大脑皮质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491
第六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491
一、正常脑电图波形491
二、觉醒与睡眠492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492
(二)睡眠的时相492
第十章 内分泌494
第一节 概述494
一、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494
二、激素495
(一)激素的分类495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497
(三)激素作用机制497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499
一、下丘脑499
二、垂体500
(一)垂体的分布500
(二)腺垂体组织结构及功能501
(三)腺垂体功能的调节503
(四)神经垂体503
第三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504
一、甲状腺504
(一)甲状腺的形态和位置504
(二)甲状腺的组织结构504
(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505
(四)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505
(五)甲状腺功能的调节506
二、甲状旁腺507
(一)对骨的作用507
(二)对肾的作用507
第四节 肾上腺507
一、肾上腺皮质508
(一)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特点508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508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508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509
二、肾上腺髓质510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51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调节510
第五节 胰岛511
一、胰岛素511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511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511
二、胰高血糖素512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512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512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513
一、松果体513
二、胸腺513
第五篇 生命的化学515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515
第一节 溶液的浓度515
一、质量浓度515
二、质量分数516
三、体积分数516
四、物质的量浓度517
五、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换算517
(一)由质量浓度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517
(二)由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为质量浓度518
第二节 溶液的稀释518
一、稀释公式518
二、十字交叉法519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520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520
(一)渗透现象520
(二)渗透压520
二、渗透压定律520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521
四、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521
五、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522
第四节 生物分子的常见基团522
一、羟基522
二、羰基523
三、氨基和亚氨基523
四、巯基和二硫键523
五、磷酸基524
六、酯、酐、酰胺524
第二章 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功能525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525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526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526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526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529
(一)肽键和肽529
(二)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530
(三)空间结构530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32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32
(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532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应用532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532
(二)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533
(三)蛋白质变性533
五、蛋白质的营养作用534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534
(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534
(三)蛋白质的需要量534
(四)蛋白质的腐败作用535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及功能535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535
(一)核糖535
(二)碱基535
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536
三、重要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537
(一)腺苷酸537
(二)环化核苷酸537
(三)核苷酸衍生物538
第三节 维生素538
一、维生素的概述538
(一)分类538
(二)缺乏原因538
二、脂溶性维生素生理作用和缺乏症539
(一)维生素A539
(二)维生素D540
(三)维生素E540
(四)维生素K540
三、水溶性维生素的活性形式540
(一)B族维生素540
(二)维生素C542
第四节 酶——生物催化剂542
一、酶作用的特点542
(一)高效性542
(二)专一性542
(三)可调节性542
(四)敏感性(不稳定性)543
二、酶的结构与功能543
(一)酶的分子组成543
(二)酶的活性中心544
(三)酶原与酶原的激活544
(四)同工酶545
三、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546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6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6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6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7
(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7
(六)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547
四、酶的分类、命名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549
(一)分类549
(二)命名550
(三)酶在医学上的应用550
第五节 糖的结构及功能551
一、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551
(一)单糖551
(二)寡糖551
(三)多糖551
二、糖的生理功能552
(一)氧化供能552
(二)生成糖的衍生物552
(三)构成组织细胞结构552
第六节 脂类552
一、脂类化学552
(一)甘油三酯552
(二)胆固醇及酯553
(三)脂肪酸553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553
(一)脂肪——生命能源的储备形式553
(二)类脂——生物膜的结构基础554
三、血脂的来源与去路554
(一)来源554
(二)去路554
四、血浆脂蛋白分类与功能555
(一)分类555
(二)组成与功能555
第七节 水和无机盐556
一、水平衡556
二、无机盐557
(一)钾557
(二)钠和氯557
(三)钙557
(四)磷558
三、微量元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558
第八节 体内酸碱物质558
一、酸性物质558
(一)挥发性酸558
(二)非挥发性酸559
二、碱性物质559
三、酸碱平衡559
第三章 物质的分解代谢与产能561
第一节 乙酰辅酶A的生成562
一、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562
(一)糖酵解途径562
(二)丙酮酸的去路565
(三)磷酸戊糖途径565
二、脂肪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567
(一)甘油代谢567
(二)脂肪酸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567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569
(一)酮体的生成569
(二)酮体的利用570
(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571
四、氨基酸分解代谢572
(一)氨基酸一般代谢572
(二)氨基酸脱氨基作用573
(三)α-酮酸的代谢575
(四)氨的代谢576
第二节 乙酰辅酶A的彻底氧化579
一、三羧酸循环579
(一)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579
(二)进行条件580
(三)主要作用580
(四)生理意义580
二、氧代谢——呼吸链的传递581
(一)呼吸链概念581
(二)呼吸链组成582
(三)重要的呼吸链584
(四)氧化磷酸化584
(五)能量的贮存和利用585
三、葡萄糖与软脂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数量586
(一)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ATP数量586
(二)软脂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数量586
第三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587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587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589
第四章 物质的合成代谢与能量利用590
第一节 血糖浓度的恒定590
一、糖原的合成和分解591
(一)糖原合成591
(二)糖原分解591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生理意义591
二、糖异生作用592
(一)概念592
(二)过程592
(三)生理意义593
三、血糖来源与去路593
(一)来源593
(二)去路594
四、血糖浓度的调节594
(一)肝脏594
(二)激素594
第二节 物质的贮存595
一、脂肪合成595
(一)脂肪酸的合成595
(二)甘油的来源597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598
二、胆固醇合成599
(一)原料600
(二)部位600
(三)基本过程600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600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600
(一)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600
(二)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类及其他因子602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602
(一)翻译起始602
(二)翻译延长603
(三)翻译终止604
(四)翻译后加工605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605
(一)抗生素605
(二)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605
第四节 不同组织能源利用的特点606
一、不同组织的能源606
二、能源利用的方式606
第五章 生物活性物质的转化与排泄609
第一节 生物转化作用609
一、生物转化的特点610
(一)多样性和连续性610
(二)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610
二、生物转化反应类型610
(一)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与水解反应610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612
第二节 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615
一、胆固醇的转化615
(一)转变为类固醇激素615
(二)转变为维生素D3615
(三)转变为胆汁酸615
二、胆固醇的排泄617
第三节 胆色素代谢619
一、胆红素来源与生成619
(一)胆红素的来源619
(二)胆红素的生成619
二、胆红素在血中运输620
三、胆红素在肝中转化620
四、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620
五、血清胆红素与黄疸621
(一)溶血性黄疸622
(二)阻塞性黄疸622
(三)肝细胞性黄疸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