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检验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检验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833853.jpg)
- 罗春丽主编;刘体会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203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检验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1
第一节 概论1
一、血液生理概要1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3
三、血液标本的抗凝5
四、血涂片的制备6
五、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7
(一)瑞氏染色法8
(二)吉姆萨染色法9
六、血细胞显微镜计数法9
第二节 血液常用检查11
一、白细胞计数11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13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17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17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18
四、红细胞计数21
五、血红蛋白测定22
六、红细胞形态检查25
(一)正常红细胞形态25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25
七、血小板计数27
八、血小板形态检查29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30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30
第三节 血液其它检查30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30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32
三、红细胞平均值计算33
四、红细胞平均直径和红细胞直径曲线测定34
五、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35
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36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7
八、红斑狼疮细胞检查40
第四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41
一、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42
(一)细胞计数及体积测定原理42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44
(三)红细胞测试原理47
(四)血小板分析原理47
(五)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配置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48
(六)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流程48
二、血细胞分析仪的类型48
(一)半自动二分群血细胞分析仪48
(二)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49
(三)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49
(四)全自动五分类连接网织红细胞分析仪50
三、血细胞分析仪报告方式举例51
四、血细胞分析仪各项参数、直方图临床意义52
(一)WBC、RBC、PLT、HCT、MCV、MCHC、MCH52
(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52
(三)血小板参数52
(四)血细胞体积直方图的应用53
五、血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55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55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56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57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61
第一节 概述61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61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61
三、凝血因子及血液凝固机制62
四、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63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的实验64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64
二、出血时间测定64
三、血块退缩试验65
四、凝血时间测定66
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67
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67
七、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68
八、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69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70
十、血浆D-二聚体测定70
第三节 血凝仪及临床应用71
一、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仪采用的分析方法及特点71
(一)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仪分析方法71
(二)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仪的特点72
二、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仪的检测原理72
(一)生物学(凝固)法72
(二)免疫学方法73
(三)生物化学法73
三、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测定法的临床应用74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的质量控制74
一、实验方法的选择74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74
(一)标本的采集74
(二)抗凝剂的选择及使用75
(三)标本的运送和保存75
(四)标本的分离75
三、检测试剂的选择75
四、仪器的选择和校准76
五、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76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进展77
一、血栓与止血检查的一般步骤77
二、血栓与止血的分子标志物78
三、血栓与止血检测仪器的应用进展79
(一)全自动血液凝固仪的应用79
(二)流式细胞仪的应用79
(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79
第三章 血液流变学检查80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知识80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80
(一)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的概念80
(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81
(三)血液的流变特性81
二、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应用82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常用参数的测定83
一、血液粘度测定83
二、红细胞变形性测定85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86
四、红细胞电泳86
第三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质量控制87
第四章 血型与输血89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89
一、红细胞血型分类及命名89
(一)红细胞血型分类89
(二)红细胞血型命名91
二、ABO血型系统91
(一)ABO血型系统抗原91
(二)ABO血型系统抗体93
(三)ABO血型系统的亚型95
(四)ABO血型鉴定方法及评价95
(五)ABO血型鉴定质量控制96
(六)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97
三、Rh血型系统98
(一)Rh血型系统的命名和遗传98
(二)Rh血型系统抗原及亚型100
(三)Rh血型系统抗体100
(四)Rh血型鉴定方法及评价100
(五)Rh血型鉴定质量控制102
(六)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102
四、红细胞其它血型系统102
五、红细胞血型系统的交叉配血103
(一)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及评价104
(二)交叉配血试验的质量控制104
(三)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104
第二节 其它血型系统105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抗体105
(一)HLA抗原105
(二)HLA抗体105
(三)HLA分型方法106
(四)HLA检测的临床意义106
二、血小板血型系统107
(一)血小板抗原107
(二)血小板抗体107
(三)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及评价108
(四)血小板血型鉴定临床意义108
三、血清蛋白抗原108
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109
一、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09
(一)发病机制109
(二)临床表现109
二、实验室检查110
(一)产前检查110
(二)产后患儿血标本检查111
第四节 自动化血型分析仪112
一、原理及临床应用112
二、主要特点112
三、质量控制112
第五节 采血、贮血与输血113
一、采血113
(一)献血员的检查113
(二)采血方法114
二、贮血114
(一)血液保存液114
(二)贮存温度与时间115
三、输血115
(一)全血输注115
(二)成分输血116
(三)自身输血119
(四)输血反应120
(五)输血传播性疾病121
第六节 采血、贮血与输血质量管理122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质量标准122
二、建立岗位责任制及个人技术档案122
三、血液质量管理122
第五章 尿液检验124
第一节 概述124
一、尿液的生成与排泄124
(一)肾的结构124
(二)尿液生成过程124
(三)尿液的排泄126
二、尿液分析的目的126
三、标本的收集、保存与检测后处理126
(一)尿标本收集126
(二)尿标本的保存127
(三)检测后处理128
第二节 尿液理学检查128
一、尿液感官检查128
(一)尿量128
(二)尿液外观129
(三)气味130
二、尿比重测定130
三、尿液渗透浓度测定131
四、尿液浓缩稀释试验133
第三节 尿液常用的化学检查134
一、尿液酸度测定134
二、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135
三、尿液糖定性检查138
四、尿中酮体定性检查140
五、尿液胆红素定性检查141
六、尿胆原定性检查142
七、尿血红蛋白定性检查143
八、尿液亚硝酸盐定性检查144
第四节 尿液其它蛋白质的检查145
一、尿中本-周蛋白定性检查145
二、尿液肌红蛋白定性检查146
三、尿液清蛋白定量测定147
四、尿总蛋白定量测定148
五、尿β2微球蛋白定量测定150
六、尿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150
第五节 尿液酶的检查151
一、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152
二、尿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153
三、尿丙氨酸氨基肽酶测定154
四、尿淀粉酶测定155
五、尿胰蛋白酶Ⅱ检查156
第六节 尿液其它化学成分检查157
一、尿葡萄糖定量测定157
二、乳糜尿定性检查158
三、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158
四、尿含铁血黄素定性检查160
五、尿卟啉定性检查161
六、尿苯丙酮酸定性检查161
第七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临床应用162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原理162
(一)仪器检测原理162
(二)干化学试带测试项目及原理163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质量控制163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163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164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164
第八节 尿沉渣检查165
一、1小时尿沉渣计数165
二、Addis计数166
三、定量尿沉渣分析板法166
四、倒置显微镜检查法167
五、尿沉渣染色检查法167
六、尿沉渣分析仪168
七、尿液有形成分及检查的临床意义172
(一)细胞172
(二)管型174
(三)结晶176
(四)其它成分177
第九节 尿液检查的质量控制177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78
(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178
(三)分析后的质量控制178
第六章 粪便检查180
第一节 概述180
第二节 粪便一般性状检查180
一、量180
二、外观181
三、气味182
四、酸碱度182
五、寄生虫及结石182
第三节 粪便显微镜检查182
一、细胞183
二、寄生虫卵及原虫183
三、结晶184
四、细菌184
五、食物残渣184
第四节 粪便化学及免疫学检查185
一、粪便隐血试验185
二、粪胆色素定性检查187
第七章 脑脊液检查188
第一节 概述188
一、脑脊液的生成188
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188
三、适应证和标本采集188
第二节 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189
一、颜色189
二、透明度190
三、薄膜或凝块190
第三节 脑脊液常用化学检查190
一、蛋白质检查190
(一)蛋白质定性检查191
(二)蛋白质定量测定191
二、葡萄糖定量测定192
三、氯化物定量测定193
四、谷氨酰胺定量测定194
第四节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194
一、细胞计数194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195
第五节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196
第六节 脑脊液检查质量控制198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198
二、遵守操作规程,统一操作方法和报告方式198
三、建立良好的室内质控制度,保证质控工作落实198
四、脑脊液质控物的制备199
第七节 脑脊液检验进展200
一、脑脊液蛋白分子谱检查200
(一)CSF蛋白电泳200
(二)免疫球蛋白测定200
(三)髓鞘碱性蛋白测定201
(四)其它蛋白测定201
二、脑脊液酶类检查201
(一)肌酸激酶测定202
(二)乳酸脱氢酶测定202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202
三、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检查202
第八章 浆膜腔积液检查203
第一节 概述203
一、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及发生机制203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目的204
三、标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04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一般性状检查204
一、外观204
二、比重205
三、酸碱度205
第三节 浆膜腔积液常用化学检查205
一、蛋白质检查205
(一)粘蛋白定性检查205
(二)蛋白质定量测定206
二、葡萄糖定量测定206
第四节 浆膜腔积液显微镜检查206
一、有核细胞计数206
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207
第五节 浆膜腔积液病原学检查208
第六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进展208
一、浆膜腔积液检测指标209
(一)乳酸脱氢酶209
(二)腺苷脱氨酶209
(三)淀粉酶209
(四)纤维连接蛋白209
(五)γ-干扰素210
(六)肿瘤坏死因子210
(七)肿瘤标志物210
(八)染色体检查210
(九)其它210
二、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指标211
(一)漏出液和渗出液鉴别诊断指标及标准211
(二)良性与恶性积液的鉴别诊断指标211
(三)门静脉高压腹水和无门静脉高压腹水鉴别诊断指标212
第九章 精液检查213
第一节 概述213
第二节 精液一般性状检查214
一、外观214
二、量214
三、液化时间214
四、粘稠度214
五、酸碱度215
第三节 精液显微镜检查215
一、精子活力分析215
二、精子计数216
三、精子形态及生精细胞形态的观察216
(一)精子形态观察216
(二)生精细胞形态观察218
四、精液中其它细胞成分检查219
五、精子凝集检查219
六、精子尾部低渗肿胀试验219
第四节 精液常用的化学检查220
一、精浆果糖测定220
二、精浆α-葡糖苷酶测定221
三、精浆游离左旋肉毒碱测定221
四、精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测定221
五、精浆酸性磷酸酶测定222
六、精子顶体酶活性测定222
七、精浆锌测定222
第五节 精液的微生物学检查223
第六节 精液的免疫学检查223
一、抗精子抗体测定223
二、精浆免疫抑制物质测定224
三、精浆免疫球蛋白测定225
第七节 精液检查的质量控制225
第八节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及临床应用226
第十章 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的检查228
第一节 概述228
第二节 宫颈粘液评价指标229
一、粘液量229
二、粘稠度229
三、羊齿状结晶229
四、成丝性230
五、细胞数量230
六、酸碱度230
第三节 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检查的试验231
一、性交后试验231
二、体外试验233
第四节 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检查的质量控制234
第十一章 前列腺液检查236
第一节 概述236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236
一、量236
二、外观236
三、酸碱度237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237
一、直接涂片检查237
二、涂片染色检查237
第十二章 阴道分泌物检查239
第一节 概述239
第二节 常用阴道分泌物检查239
一、一般性状检查239
二、清洁度检查240
三、病原学检查240
(一)阴道毛滴虫240
(二)真菌241
(三)加德纳菌242
(四)淋球菌242
(五)衣原体243
(六)病毒244
(七)梅毒螺旋体245
第三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的质量控制245
第十三章 羊水检查246
第一节 概述246
一、羊水的来源及代谢246
二、羊水的成分246
三、羊水标本的采集247
四、羊水检查的目的247
第二节 羊水的一般性状检查247
一、量247
二、颜色248
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查248
一、胎儿肺成熟度检查248
二、胎儿肾成熟度检查249
三、胎儿肝成熟度检查249
四、胎儿皮脂腺成熟度检查250
五、胎儿唾液腺成熟度检查250
第四节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250
一、染色体核型诊断250
二、羊水细胞性染色质检查250
三、羊水生化及免疫学检查251
第十四章 其它体液检查253
第一节 滑膜液检查253
一、一般性状检查253
二、显微镜检查253
三、生化和免疫学检查254
第二节 泪液检查254
一、一般性状检查254
二、显微镜检查254
三、生化与免疫学检查255
四、微生物学检查255
第三节 唾液检查255
一、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255
二、生化和免疫学检查255
第四节 胃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256
一、胃液检查256
(一)标本采集256
(二)一般性状检查256
(三)化学检查257
(四)显微镜检查258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258
(一)一般性状检查258
(二)显微镜检查258
第五节 痰液检查259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259
二、一般性状检查259
三、显微镜和免疫学检查259
四、微生物学检查260
第十五章 脱落细胞及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261
第一节 概述261
一、正常上皮细胞形态261
(一)复层鳞状上皮细胞261
(二)柱状上皮细胞263
(三)成团脱落的上皮细胞264
二、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264
三、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265
(一)上皮细胞的增生、再生和化生265
(二)上皮细胞的炎症变性265
(三)核异质265
(四)异常角化266
四、肿瘤细胞形态266
(一)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266
(二)鳞癌268
(三)腺癌268
(四)未分化癌269
五、非上皮细胞成分270
第二节 细胞病理学检查的基本技术271
一、标本采集271
二、涂片制作271
(一)常用的制片方法271
(二)固定272
(三)染色272
三、涂片观察及报告方式272
(一)涂片观察方法272
(二)报告方式273
四、细胞病理学检查的质量控制273
第三节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274
一、标本采集274
二、阴道正常细胞形态274
(一)复层鳞状上皮细胞274
(二)柱状上皮细胞275
(三)非上皮细胞成分276
三、阴道上皮细胞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276
(一)雌激素水平对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276
(二)女性不同年龄阶段阴道细胞学的变化277
四、女性生殖道炎症的细胞形态277
五、宫颈癌细胞形态278
(一)鳞癌278
(二)腺癌279
第四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279
一、标本采集与制片279
二、正常及良性病变的细胞形态279
(一)正常间皮细胞279
(二)退变间皮细胞280
(三)异形间皮细胞280
(四)非上皮细胞281
三、浆膜腔积液内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态281
(一)浆膜腔积液的肿瘤细胞来源281
(二)各型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281
第五节 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282
一、标本的采集与制片282
(一)标本采集的要求282
(二)采集标本的方法283
(三)制片方法283
二、尿液中正常细胞形态283
三、泌尿道炎症病变细胞形态284
四、泌尿道恶性肿瘤细胞形态284
第六节 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285
一、标本采集与制片285
二、食管正常细胞形态285
三、食管良性病变的细胞形态285
四、食管癌细胞形态286
第七节 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286
一、标本采集与制片286
(一)标本采集286
(二)标本的制备286
(三)标本采集与制片的注意事项287
二、痰液中正常细胞形态287
三、痰液中炎症变性的细胞形态287
四、痰液中的非上皮细胞形态288
五、痰液中恶性肿瘤细胞形态288
(一)鳞癌288
(二)腺癌289
(三)未分化癌289
第八节 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289
一、标本的采集与制片290
二、乳腺涂片常见的正常细胞形态290
三、乳腺良性病变的细胞形态290
四、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形态291
第九节 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291
一、标本采集与制片291
二、正常淋巴结细胞形态291
三、淋巴结良性病变的细胞形态291
四、淋巴结恶性肿瘤细胞形态292
(一)恶性淋巴瘤292
(二)淋巴结转移癌293
参考文献294
英中文索引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