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聚落论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聚落论说](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4548467.jpg)
- 窦建奇,刘锐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35290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06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建筑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聚落论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概论1
1.1 聚落的概念1
1.1.1 聚落的起源1
1.1.2 聚落的分类2
1.1.3 聚落的发展3
1.2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5
1.2.1 西方大学发展历程简述6
1.2.2 中国大学发展历程简述16
1.2.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高峰期发展的设计特点19
1.3 大学聚落的概念22
1.3.1 基本概念界定22
1.3.2 目标范围界定24
1.3.3 走向大学聚落25
2大学聚落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构27
2.1 大学聚落的特征分析27
2.1.1 人文场所、精神殿堂27
2.1.2 整体协调、集约发展29
2.1.3 适应环境、有机生长30
2.1.4 磁性空间、同构与异构32
2.1.5 开放创新、绿色智能34
2.1.6 大学聚落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36
2.2 大学聚落设计原理37
2.2.1 集约化设计37
2.2.2 整体化设计39
2.2.3 有序发展与开放增长40
2.2.4 物质与人文同构41
2.2.5 适应多种趋势与复杂因素44
2.3 大学聚落设计方法的建构46
2.3.1 宏观(城市)层面:集约型大学聚落46
2.3.2 中观(校区)层面:整体型大学聚落47
2.3.3 微观(建筑)层面:场所型大学聚落48
3基于城市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49
3.1 城市层面设计的关注焦点49
3.1.1 集约化设计49
3.1.2 范围界定49
3.2 适度群构的大学聚落51
3.2.1 大学聚落区位发展体现某种集聚51
3.2.2 大学聚落多元群构分布方式59
3.3 资源协调的大学聚落67
3.3.1 环境协调67
3.3.2 土地协调69
3.3.3 交通协调71
3.4 与城市共享互补的大学聚落72
3.4.1 经济发展的互动72
3.4.2 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互动78
3.5 高等教育方针与大学聚落的集约发展79
3.5.1 教育政策的改变对大学聚落的影响79
3.5.2 大学聚落的适应性策略80
3.6 从“粗放模式”到“集约模式”82
3.6.1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一:多元群构模式82
3.6.2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二:资源协调模式85
3.6.3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三:互动共生模式86
3.6.4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四:适应性模式(教育政策、教育理念)88
3.6.5 基于城市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提炼89
4基于校区规划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90
4.1 校区规划层面关注的焦点90
4.1.1 整体化设计90
4.1.2 范围界定90
4.2 大学聚落的功能设计91
4.2.1 教学环境91
4.2.2 生活环境97
4.2.3 研究环境99
4.3 大学聚落的交通设计102
4.3.1 交通的阵发性与一致性102
4.3.2 突出步行区域的重要性102
4.3.3 内部交通综合趋势分析103
4.4 大学聚落的景观设计105
4.4.1 营造园林化的大学聚落景观105
4.4.2 大学聚落的立体景观体系106
4.4.3 景观复杂关系解读107
4.4.4 景观系统空间构成107
4.5 大学聚落的可持续性设计108
4.5.1 大学聚落的保护与重整108
4.5.2 大学聚落的拓展与延续112
4.5.3 大学聚落的跨越式发展116
4.5.4 大学城——超大规模的大学聚落118
4.6 整体的协调性模式121
4.6.1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一:整体规划模式121
4.6.2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二:有序发展模式125
4.6.3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三:校园文化环境开放增长模式126
4.6.4 基于校区规划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提炼128
5基于建筑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129
5.1 建筑层面的关注焦点129
5.1.1 场所型空间129
5.1.2 符合大学社群的行为需求130
5.2 建筑聚落空间意境的物质因素134
5.2.1 建筑空间的领域感134
5.2.2 建筑空间的场所感135
5.2.3 建筑空间的认同感136
5.2.4 建筑空间的意境感138
5.3 建筑聚落空间意境的精神因素138
5.3.1 精神的归属性138
5.3.2 精神的群体性140
5.3.3 精神的亲和性140
5.3.4 精神的和谐性141
5.4 大学聚落建筑空间设计策略142
5.4.1 建筑的适宜布局方式142
5.4.2 建筑功能与使用趋向143
5.4.3 建筑形式与风格形成145
5.4.4 建筑的适宜技术手段147
5.5 建筑聚落空间模式148
5.5.1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一:三种交往空间模式148
5.5.2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二:五种步行空间模式152
5.5.3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三:建筑群体空间模式155
5.5.4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四:建筑适宜技术模式156
5.5.5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五:建筑文化互动模式157
5.5.6 基于建筑层面的大学聚落设计提炼158
6大学聚落是一个系统知识体系159
6.1 大学聚落概念、特征及设计原理简要回顾159
6.1.1 为什么要引入大学聚落的概念160
6.1.2 大学聚落的特征161
6.1.3 大学聚落的设计原理162
6.2 大学聚落设计方法建构的回顾163
6.2.1 从“城市层面”到“校区层面”,再到“建筑层面”的多角度分析163
6.2.2 从“设计原则”到“设计策略”,再到“设计模式”的层次化推导163
6.3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的总结164
6.3.1 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式之间的关系164
6.3.2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提炼164
6.3.3 大学聚落设计模式简表167
6.4 大学聚落设计的反思与展望170
6.4.1 对国内大学聚落建设高速增长的思考170
6.4.2 对当前大学聚落“自上而下”建设方式的思考171
6.4.3 对基于国情的大学聚落集约化发展的思考171
参考文献173
附录:大学聚落实证分析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