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植物免疫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植物免疫学
  • 商鸿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7329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植物学-免疫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植物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植物的传染性病害5

第一节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5

一、病原物的主要类群5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9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因子12

一、植物成分降解酶12

二、微生物毒素14

三、激素18

四、其他致病因子20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23

一、侵染过程分期23

二、几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26

第四节 病植物的生理变化和症状29

一、病植物的生理变化29

二、病植物的症状31

第五节 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34

一、病害发生规律34

二、病害的防治36

主要参考文献37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及其类别42

第一节 植物的抗病性42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44

一、非寄主抗病性与寄主抗病性44

二、定性抗病性与定量抗病性46

三、被动抗病性与主动抗病性47

四、小种专化抗病性与非专化抗病性49

五、主效基因抗病性与微效基因抗病性50

六、垂直抗病性与水平抗病性51

七、诱导抗病性52

八、转基因抗病性53

九、持久抗病性53

十、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54

主要参考文献55

第三章 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59

第一节 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59

一、植物体表形态和结构59

二、木栓化组织61

三、木质化组织61

四、其他物理抗病因素61

第二节 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62

一、天然抗菌物质62

二、植物溢泌物质65

三、植物的营养成分和其他因素65

主要参考文献68

第四章 植物的主动抗病性因素71

第一节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71

一、细胞壁改变的相关物理因素71

二、维管束阻塞和其他变化75

三、细胞骨架的变化76

第二节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77

一、过敏性反应78

二、植物保护素84

三、发病相关蛋白和抗菌蛋白89

四、植物防御酶92

五、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95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五章 植物的避病性和耐病性104

第一节 植物的避病性104

一、时间避病104

二、空间避病105

第二节 植物的耐病性105

一、耐病性的特点105

二、植物的耐病机制107

三、耐病品种的鉴定和利用108

主要参考文献109

第六章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111

第一节 诱导抗病性的类型、诱导因子和表达特点111

一、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型111

二、系统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113

三、系统诱导抗病性的表达特点116

第二节 系统诱导抗病性的机制和系统信号120

一、系统诱导抗病性的机制120

二、系统诱导抗病性的信号传递125

第三节 商品化学诱抗剂及其应用127

主要参考文献130

第七章 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137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137

一、植物定性抗病性的遗传137

二、植物定量抗病性状的遗传142

三、细胞质对抗病性的影响149

第二节 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150

一、病原真菌的有性重组试验150

二、病原菌致病性遗传特点152

第三节 基因对基因学说154

主要参考文献158

第八章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相关基因与防卫信号传递161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161

一、植物抗病基因161

二、防卫反应基因172

第二节 病原物致病性相关基因172

一、病原物的无毒基因172

二、病原细菌的hrp基因和dsp基因176

三、病原细菌的Ⅲ型泌出系统及其效应子蛋白质178

四、病原真菌的致病基因181

第三节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和防卫信号传递182

一、植物免疫系统182

二、识别模型184

三、防卫信号传递188

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九章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抗病性202

第一节 植物转基因技术202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202

二、植物基因转化载体系统的构建204

三、植物遗传转化系统207

四、外源基因整合和表达检测210

五、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有效表达和安全性212

第二节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221

一、利用来源于病毒的基因221

二、利用非病毒来源的基因235

第三节 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基因工程策略237

一、利用植物抗病基因和病原菌的无毒基因237

二、利用信号传递和防卫反应相关基因240

三、利用抗菌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246

主要参考文献247

第十章 病原菌群体毒性监测257

第一节 生理小种的概念和生理小种鉴定257

一、生理小种的概念与其缺陷257

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259

第二节 病原菌群体毒性分析261

一、毒性分析方法262

二、毒性频率计算方法262

第三节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原菌的毒性监测263

一、小麦条锈病菌263

二、小麦秆锈病菌264

三、小麦叶锈病菌266

四、水稻白叶枯病菌267

五、稻瘟病菌269

六、玉米大斑病菌271

七、玉米小斑病菌273

八、棉花枯萎病菌274

九、棉花黄萎病菌275

主要参考文献276

第十一章 病原物毒性变异282

第一节 病原真菌毒性变异体的来源282

一、毒性变异体的产生282

二、毒性变异体的迁移与遗传漂变294

第二节 病原菌的寄生适合度295

一、寄生适合度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296

二、小麦锈菌的寄生适合度298

第三节 品种选择作用301

一、定向选择和“稳定”选择301

二、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的基本模式304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变异305

主要参考文献308

第十二章 持久抗病性与抗病品种的持久度314

第一节 品种抗病性变异的原因314

一、品种抗病性本身的变化314

二、环境条件的影响315

三、病原菌小种的变化315

第二节 持久抗病性的概念和实例319

一、持久抗病性的概念319

二、持久抗病性实例319

第三节 品种抗病性的持久度324

一、曾士迈论述324

二、Parlevliet分析325

三、McDonald和Linde模型328

四、Garcia-Arenal和McDonald对植物病毒的分析329

第四节 延长品种抗病性持久度的途径330

一、改进育种策略330

二、合理使用抗病品种335

主要参考文献338

第十三章 植物抗病性的鉴定343

第一节 抗病性鉴定的基本要求343

第二节 抗病性鉴定方法344

一、抗病性鉴定的主要类型344

二、接种技术和田间试验设计348

第三节 病情调查和抗病性分级评定352

一、病情定性分级352

二、病情定量分级353

三、抗病性级别划分357

第四节 慢病性的鉴定方法359

一、基本概念359

二、品种的慢病性鉴定360

主要参考文献362

第十四章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365

第一节 抗病种质资源的类型365

一、地方品种资源365

二、外引品种资源366

三、亲缘植物368

四、抗病育种中间材料370

第二节 抗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研究和创新371

一、抗病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371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373

三、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学研究375

四、抗病种质资源的改造和创新382

第三节 稻、麦主要病害的抗病基因资源385

一、稻瘟病与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资源385

二、小麦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基因资源390

主要参考文献399

第十五章 植物抗病育种407

第一节 植物抗病育种概述407

一、抗病育种的进展和问题407

二、抗病育种的目标410

第二节 抗病育种的基本途径411

一、引种411

二、系统选种412

三、常规杂交育种413

四、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418

五、杂种优势利用421

六、诱变育种423

第三节 生物技术育种424

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25

二、细胞工程抗病育种426

主要参考文献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