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工程手册 美国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英)D.A.柯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6043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5页
- 文件大小:209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汽车工程-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汽车工程手册 美国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发动机设计简介1
1.1内燃机1
1.1.1发动机组成部件和术语1
1.1.2四冲程火花点火式(汽油)发动机2
1.1.3配气相位图4
1.2二冲程汽油机4
1.2.1回流扫气4
1.2.2曲轴箱盘形阀和簧片阀进气控制4
1.2.3二冲程和四冲程汽油机比较6
1.3四冲程压燃式(柴油)发动机7
1.4二冲程柴油机9
1.5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10
1.6发动机性能术语11
1.6.1活塞排量或气缸工作容积11
1.6.2平均有效压力11
1.6.3发动机转矩11
1.6.4发动机功率11
1.6.5发动机排量12
1.7压缩比12
第2章 发动机测试14
2.1引言14
2.2转矩测量用耳轴式(托架式)测功机14
2.3使用串联轴或转矩测量凸缘测量转矩15
2.4转矩测量的误差校正和估算16
2.5加速和减速条件下的转矩测量17
2.6转速测量18
2.7测功机选择概述18
2.8测功机分类18
2.8.1串联混合测功机21
2.8.2一、二或四象限测功机21
2.9发动机与测功机性能的匹配22
2.10发动机的起动23
2.10.1发动机的起动(无起动机)23
2.10.2发动机的起动(有起动机)23
2.10.3非电起动系统23
2.11测功机的选择24
2.12选用测功机应考虑的其他问题24
2.13发动机与测功机的连接25
2.13.1引言25
2.13.2连接问题的实质25
2.13.3辅助阅读材料25
2.13.4扭转振动与临界转速25
2.13.5连接轴的设计28
2.13.6应力集中、键槽和无键毂连接29
2.13.7轴的振颤29
2.13.8联轴器29
2.13.9挠性联轴器的减振作用30
2.13.10传动轴设计举例31
2.13.11发动机与测功机连接:设计程序概述34
2.13.12飞轮34
2.13.13符号与单位35
参考文献35
其他阅读材料35
第3章 发动机排放控制36
3.1早期的排放控制措施36
3.2美国联邦测试循环的演变37
3.3催化转化38
3.4二元催化转化38
3.5催化转化器39
3.6催化剂载体39
3.7用于整体式催化转化器的金属基体40
3.8福特用来预热催化剂的废气点火系统41
3.9三元催化转化器41
3.10电控系统41
3.11热空气进气系统41
3.12蒸发排放物42
3.13曲轴箱排放物的控制43
3.14空气喷射和补气阀43
3.15 空气控制阀43
3.16一些结构更复杂的阀的布置情况44
3.17蒸气回收与炭罐清污系统45
3.18柴油机排放47
3.19降低排放:相互矛盾的要求47
3.20氮氧化物(NO.)47
3.21未燃碳氢化合物49
3.22一氧化碳50
3.23颗粒物50
3.24颗粒物捕集器50
3.25燃油质量对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影响51
3.26黑烟51
3.27白烟52
第4章 发动机数字控制系统53
4.1简介53
4.2发动机数字控制53
4.3发动机数字控制特征53
4.4燃油控制模式54
4.4.1起动56
4.4.2暖机56
4.4.3开环控制56
4.4.4闭环控制57
4.4.5加速加浓58
4.4.6减速减稀59
4.4.7怠速控制59
4.5废气再循环控制60
4.6可变配气正时控制60
4.7电子点火控制61
4.7.1点火正时的闭环控制62
4.7.2 SA修正方案64
4.8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65
4.8.1二次空气喷射控制65
4.8.2炭罐清污控制65
4.8.3系统自动调节66
4.8.4系统诊断66
4.9控制模式小结66
4.9.1起动66
4.9.2暖机66
4.9.3开环控制66
4.9.4闭环控制66
4.9.5急加速67
4.9.6减速和怠速67
4.10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改进67
4.10.1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67
4.10.2 EGO传感器的改进67
4.10.3喷油正时67
4.10.4自动变速器控制68
4.10.5液力变矩器锁止控制68
4.10.6牵引控制68
4.10.7 RV动力传动系控制69
第5章 变速器72
5.1绪论72
5.2汽车对变速器的要求72
5.2.1汽车布置72
5.2.2汽车起步73
5.2.3车辆要求——动力传动系功能73
5.2.4改变传动比——变速器和汽车的匹配74
5.3手动变速器77
5.3.1前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77
5.3.2后轮驱动汽车变速器(乘用车和商用车)78
5.3.3换档和同步器78
5.3.4各档传动比——如何实现80
5.3.5离合器81
5.3.6自动控制手动变速器81
5.4自动变速器82
5.4.1 Jatco JF506E高级变速器82
5.4.2流体动力变矩器83
5.4.3行星齿轮机构——自动变速器的关键部件85
5.4.4 JF 506E自动变速器工作原理86
5.4.5换档策略87
5.4.6自动变速器控制器(ATCU)88
5.5连续可变无级变速器(CVT)89
5.5.1无级变速器(CVT)的理论基础89
5.5.2液力变速器90
5.5.3带式无级变速原理90
5.5.4带式无级变速器91
5.5.5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原理92
5.5.6牵引式环面无级变速器93
5.6变速器应用问题94
5.6.1工作环境94
5.6.2效率94
5.6.3其他变速器部件95
参考书目96
深入学习材料96
其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96
第6章 电动汽车97
6.1引言97
6.2蓄电池97
6.2.1先进铅蓄电池97
6.2.2钠一硫蓄电池97
6.2.3镍一金属氢化物蓄电池98
6.2.4氯化钠/镍蓄电池100
6.2.5太阳能电池101
6.2.6锂电池102
6.2.7超级电容器102
6.2.8飞轮储能102
6.3蓄电池汽车改装技术104
6.3.1改装案例研究104
6.3.2电动机控制方案的选择104
6.4电动汽车发展历史107
6.5当代电动汽车技术108
6.5.1本田“EV”109
6.5.2通用汽车公司的“EVi”109
6.5.3交流驱动110
6.5.4福特e-Ka:锂电池电源112
6.6电动厢式车和货车设计112
6.6.1厢式货车向车队汽车的改装112
6.6.2福特EXT112
6.6.3英国EVA对CVS的建议113
6.6.4晶闸管控制115
6.6.5福特Ecostar115
6.6.6 Bradshaw Envirovan环保厢式车117
6.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118
6.7.1通用公司的Zafira项目118
6.7.2福特P2000118
6.7.3液态氢或燃料重整118
6.7.4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燃料电池样车118
参考文献121
其他阅读资料121
第7章 混合动力汽车122
7.1引言122
7.2混合动力的前景122
7.2.1图谱控制驱动管理122
7.2.2开发混合动力车的合理性123
7.2.3混合型混合动力驱动的配置125
7.3混合动力技术案例研究125
7.3.1小型汽车的混合动力解决方案125
7.3.2更好的混合动力组合解决方案125
7.3.3转子发动机与永磁电动机的动力组合及原理概述125
7.3.4汪克尔转子发动机127
7.3.5混合动力小客车127
7.3.6出租车混合驱动128
7.3.7复合式混合动力系统130
7.3.8混合驱动加装飞轮130
7.4量产混合动力汽车132
7.4.1丰田普锐斯系统133
7.4.2量产混合动力汽车的新成员135
7.5混合动力客运车和商用车138
7.5.1混合动力公共汽车138
7.5.2压缩天然气一电动混合动力车138
7.5.3先进的混合动力客车141
7.5.4先进的混合动力货车142
参考文献143
第8章 悬架类型和驱动型式144
8.1车辆悬架的一般特性144
8.2独立车轮悬架——概述147
8.2.1对悬架的要求147
8.2.2双横臂式悬架147
8.2.3麦弗逊式滑柱和滑柱式减振器148
8.2.4后桥纵臂式悬架150
8.2.5半纵臂式后悬架150
8.2.6多连杆式悬架151
8.3非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156
8.3.1非独立悬架156
8.3.2半独立曲柄悬架158
8.4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159
8.4.1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设计优缺点161
8.4.2非驱动前桥161
8.4.3后驱动桥162
8.5发动机后置和发动机中置的驱动型式166
8.6前轮驱动167
8.6.1结构类型167
8.6.2前轮驱动优缺点168
8.6.3前驱动桥170
8.6.4非驱动后桥172
8.7四轮驱动177
8.7.1全时四轮驱动优缺点177
8.7.2带超速档的四轮驱动车辆179
8.7.3商用和全地形车辆的手动可分离式四轮驱动180
8.7.4全时四轮驱动,四轮驱动乘用车基本型181
8.7.5全时四轮驱动,基本型为标准设计乘用车184
8.7.6各种四轮驱动总结186
第9章 转向系统189
9.1转向系统概述189
9.1.1转向系统的要求189
9.1.2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190
9.1.3非独立悬架上的转向系统190
9.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192
9.2.1优点和缺点192
9.2.2结构型式192
9.2.3转向横拉杆铰接在转向器的齿条侧端192
9.2.4转向横拉杆中部取下的机械转向器194
9.3循环球式转向器195
9.3.1优点和缺点195
9.3.2结构型式195
9.4助力转向系统196
9.4.1液压助力转向系统196
9.4.2电动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197
9.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98
9.5转向管柱200
9.6转向减振器204
9.7转向运动学204
9.7.1转向器的类型和位置影响204
9.7.2转向连杆配置205
9.7.3转向横拉杆的长度和位置205
第10章 轮胎212
10.1对轮胎的要求212
10.1.1可互换性212
10.1.2对轿车轮胎的要求212
10.1.3对商用车轮胎的要求213
10.2轮胎设计213
10.2.1斜交轮胎213
10.2.2子午线轮胎213
10.2.3无内胎轮胎和有内胎轮胎215
10.2.4高宽比215
10.2.5轮胎规格和标志216
10.2.6轮胎承载能力和充气压力219
10.2.7胎侧标志223
10.2.8滚动周长和行驶速度223
10.2.9轮胎对车速表的影响223
10.2.10轮胎花纹224
10.3车轮226
10.3.1概念226
10.3.2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轮辋226
10.3.3轿车、轻型商用车及其挂车的车轮227
10.3.4车轮安装228
10.4轮胎弹性228
10.5轮胎不均匀度229
10.6滚动阻力231
10.6.1直线行驶时的滚动阻力231
10.6.2转弯时的滚动阻力232
10.6.3其他影响因素232
10.7纵向附着摩擦与滑动摩擦232
10.7.1滑动率232
10.7.2摩擦系数233
10.7.3路面影响233
10.8侧向力和摩擦系数234
10.8.1侧向力、侧偏角和摩擦系数234
10.8.2车辆的自转向特性234
10.8.3摩擦系数和滑动率236
10.8.4干燥路面上的侧偏特性236
10.8.5影响因素236
10.9合成附着系数239
10.10轮胎回正力矩和轮胎拖距240
10.10.1轮胎回正力矩概述240
10.10.2轮胎拖距240
10.10.3前轮上的影响因素240
10.11轮胎倾覆力矩和力作用点偏移242
10.12转矩转向242
10.12.1由于法向力变化产生的转矩转向242
10.12.2轮胎回正力矩引起的转矩转向243
10.12.3运动学和弹性动力学影响244
第11章 操纵性245
11.1引言245
11.2轮胎和车桥特性245
11.2.1轮胎特性的介绍245
11.2.2有效车桥侧偏特性247
11.3车辆操纵稳定性250
11.3.1汽车运动平面的微分方程251
11.3.2两自由度模型的线性分析253
11.3.3非线性稳态转向解259
11.3.4制动或驱动时的车辆263
11.3.5力矩方法265
11.3.6汽车一挂车组合266
11.3.7在较复杂轮胎侧偏条件下的车辆动力学268
第12章 制动系统269
12.1概述269
12.1.1制动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条件269
12.1.2制动系统设计方法269
12.1.3制动系统部件和结构270
12.2法规270
12.3制动基础知识272
12.3.1汽车制动运动学272
12.3.2汽车制动动力学274
12.3.3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274
12.4制动力比例关系与附着力利用率275
12.4.1静力学分析275
12.4.2使用恒定制动比进行制动276
12.4.3制动效率277
12.4.4附着力利用率279
12.4.5车轮抱死279
12.4.6车桥抱死对汽车稳定性的影响279
12.4.7汽车车身在制动时的俯仰运动281
12.4.8可变制动比的制动282
12.5材料特性285
12.5.1对制动系统的材料要求285
12.5.2铸铁制动盘金相分析285
12.5.3制动盘替代材料286
12.5.4制动盘材料/设计评价286
12.6先进的制动技术288
12.6.1驾驶人行为分析模型288
12.6.2线传制动288
12.6.3防抱死制动系统288
12.6.4牵引力控制系统288
参考书目和深入学习材料288
第13章 车辆控制系统290
13.1引言290
13.2典型巡航控制系统290
13.2.1速度响应曲线291
13.2.2数字巡航控制293
13.2.3节气门执行器293
13.3巡航控制电子技术295
13.3.1基于步进电动机的执行器295
13.3.2真空操纵的执行器296
13.3.3高级巡航控制298
13.4防抱死制动系统298
13.5电子悬架系统302
13.5.1通过可变滑柱液体粘度改变阻尼303
13.5.2可变弹簧刚度303
13.5.3电子悬架控制系统304
13.6电子转向控制305
第14章 智能交通系统307
14.1全球定位技术307
14.1.1 GPS历史307
14.1.2 NAVSTAR GPS系统307
14.1.3卫星定位基础309
14.1.4 GPS接收器技术313
14.1.5 GPS应用技术316
14.1.6结论318
参考文献(1)318
14.2决策架构318
14.2.1引言318
14.2.2机器人控制架构及自主运动319
14.2.3用于自动汽车的Sharp控制决策架构325
14.2.4试验结果330
14.2.5车辆运动规划332
参考文献(2)342
第15章 汽车建模346
15.1引言346
15.2车身347
15.3测量输出348
15.4悬架系统表示349
15.4.1概述349
15.4.2集中质量模型349
15.4.3等效侧倾刚度模型350
15.4.4摆臂模型350
15.4.5杆系模型350
15.4.6概念悬架方法350
15.5弹簧和减振器建模354
15.5.1简单模型的处理354
15.5.2钢板弹簧建模355
15.6防侧倾杆355
15.7确定等效侧倾刚度模型中的侧倾刚度357
15.8空气动力学效应359
15.9车辆制动建模360
15.10牵引建模364
15.11其他传动部件365
15.12转向系统367
15.12.1转向系统机构建模367
15.12.2转向比368
15.12.3车辆机动操作的转向输入369
15.13驾驶人行为370
15.13.1转向控制器371
15.13.2路径跟踪控制器模型373
15.13.3车身侧偏角控制375
15.13.4双回路驾驶人模型377
15.14案例研究7——整车操纵模型比较377
15.15总结385
第16章 结构设计386
16.1车辆结构类型术语和概述386
16.1.1刚度和强度的基本要求386
16.1.2车辆结构类型历史和概述386
16.2标准轿车——基本负荷路径397
16.2.1引言397
16.2.2标准轿车的弯曲负荷工况398
16.2.3标准轿车的扭转负荷401
16.2.4侧向负荷情况410
16.2.5制动(纵向)负荷413
16.2.6总结和讨论415
第17章 车辆安全性418
17.1碰撞试验418
17.2乘员保护421
17.3乘员安全试验422
17.4保护行人免受严重伤害423
17.5主动安全424
17.6结构安全和安全气囊424
17.7乘员室的完整性426
17.8小型车的问题427
17.9侧面碰撞427
17.10智能安全气囊427
17.11座椅安全带428
17.12主动安全的改进措施429
17.13轮胎、悬架和转向429
17.14一般电子控制系统429
17.15电动助力转向429
17.16制动器430
17.17自动制动和牵引力控制430
17.18新近出现的先进系统430
17.19悬架控制430
17.20人机工程与安全性431
17.21座椅431
17.22踏板的控制432
第18章 材料433
18.1车身结构设计与材料选用433
18.1.1引言433
18.1.2历史视角和不断演变的材料工艺学433
18.1.3有限元分析438
18.1.4宝马采用的现代设计方法441
18.1.5板件耐冲击性与刚度试验445
18.1.6疲劳447
18.1.7其他车身结构448
18.1.8材料与设计的融合455
18.1.9塑料与复合材料部件的工程要求460
18.1.10成本分析460
18.1.11要点总结(1)462
参考文献(1)462
18.2车身结构材料的考虑因素与使用463
18.2.1引言463
18.2.2可选材料与选择依据466
18.2.3铝477
18.2.4镁479
18.2.5聚合物与复合材料480
18.2.6要点总结(2)482
参考文献(2)483
第19章 空气动力学484
19.1概述484
19.2空气动力484
19.3气动阻力484
19.4降低气动阻力485
19.5稳定性和横向风487
19.6噪声488
19.7发动机室的通风488
19.8乘员室的通风489
19.9风洞测试489
19.10计算流体动力学489
参考书目490
深入学习材料490
第20章 声振精细化491
20.1引言和定义491
20.2本章覆盖的范围491
20.3汽车声振精细化的目的492
20.4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如何实现声振精细化492
20.5汽车声振精细化历史:一个典型汽车品牌20年的历程493
20.6声振精细化目标494
20.6.1整车外部噪声指标495
20.6.2单个零部件外部噪声指标495
20.6.3整车内部噪声指标496
20.6.4乘坐品质指标(包括振动感受指标)497
参考文献497
第21章 内部噪声499
21.1噪声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499
21.1.1背景知识499
21.1.2空气噪声和结构噪声之间的平衡500
21.1.3有关车辆内部噪声的测量500
21.1.4内部噪声的主观评价500
21.2噪声路径分析501
21.2.1背景知识501
21.2.2噪声路径分析的相干方法502
21.2.3噪声路径分析的标准方法503
21.2.4噪声路径分析的非侵入方法504
21.3测量内燃机和其他汽车噪声源的声功率505
21.3.1近声场和远声场505
21.3.2测量声功率的各种方法505
21.3.3在自由声场中采用声压技术测量声功率505
21.3.4扩散声场中声功率的测量506
21.3.5半混响远声场中声功率的测量506
21.3.6近声场中声功率测量507
21.3.7用表面振速测量确定声功率508
21.3.8用声强仪确定声功率508
21.3.9不同环境下测量声功率的标准方法509
21.4发动机噪声509
21.4.1发动机噪声介绍509
21.4.2燃烧噪声510
21.4.3机械噪声511
21.4.4发动机转速和负载对噪声的影响511
21.4.5测量发动机噪声511
21.4.6发动机噪声分级511
21.4.7发动机噪声控制512
21.5道路噪声512
21.5.1道路噪声简介512
21.5.2内部道路噪声512
21.5.3分析道路结构噪声512
21.5.4控制内部道路噪声513
21.6气动(风)噪声513
21.7制动噪声513
21.8“吱吱”、“咯咯”、“嘶嘶”声514
21.9通过多孔材料的吸声来控制噪声514
21.9.1实用方法514
21.9.2多孔材料吸声的物理过程516
21.9.3流动阻抗516
21.9.4多孔性517
21.9.5结构因子517
21.9.6改进的一维线性平面波动方程517
21.10通过面板的声传递最小化来控制噪声518
21.10.1方法介绍518
21.10.2隔声罩声学性能测量518
21.10.3解读由隔声罩和面板制造商提供的声学特性数据519
21.10.4声学密封条的重要性及侧向传声的控制520
21.10.5穿过面板的声传递521
21.10.6大隔声罩内外的声音524
21.10.7贴近安装的隔声罩内部和外部噪声525
附录21.A有关系统的一些背景信息525
附录21.B卷积526
附录21.C协方差函数、相关和相干527
附录21.D频率响应函数529
附录21.E带有终端阻抗的管中的平面波529
附录21.F线性质量守恒方程的求导本附录内部引自Fahy和Walker(1998)530
附录21.c非线性(和线性)无粘性流体运动欧拉方程式的求导531
参考文献531
第22章 外部噪声534
22.1汽车噪声认证534
22.1.1认证背景534
22.1.2 EC噪声认证534
22.1.3车辙和大气的影响535
22.1.4 EC内噪声认证的未来发展536
22.1.5美国和其他非欧盟国家的噪声认证536
22.1.6满足认证噪声限制的结果536
22.2噪声源分级537
22.3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性能和噪声影响538
22.3.1介绍538
22.3.2进气噪声——目标539
22.3.3有关进气系统设计的问题539
22.3.4进气系统539
22.3.5进气系统设计者539
22.3.6进气系统研发周期539
22.3.7主要进气系统部件539
22.3.8进气口位置539
22.3.9进气管和滤清器壳尺寸540
22.3.10为改进发动机性能而进行的进气和排气系统设计540
22.3.11进气及排气噪声源548
22.3.12流动管路声学551
22.3.13进气噪声控制:案例研究556
22.3.14排气噪声控制559
22.4轮胎噪声561
22.4.1轮胎空气噪声源562
22.4.2路面对轮胎空气噪声的影响562
22.4.3测量轮胎空气噪声563
22.4.4通过设计控制轮胎空气噪声563
附录22.A气门和气门口几何形状563
参考文献563
第23章 汽车仪表及远程信息处理567
23.1现代汽车仪表567
23.2输入输出信号转换568
23.3采样570
23.4燃油量测量571
23.5冷却液温度测量572
23.6机油压力测量572
23.7车速测量573
23.8显示设备573
23.9 LED574
23.10 LCD574
23.11 VFD575
23.12 CRT576
23.12.1扫描电路577
23.12.2 CAN总线580
23.13玻璃驾驶舱580
23.14行程信息计算机580
23.15 远程信息处理581
23.16汽车诊断581
附录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582